責任編輯:李士環
10月28日,由山東省社科聯、山東財經大學主辦,聊城大學承辦的山東社科智庫沙龍專家咨詢研討活動在線上舉辦,本次活動是山東社科智庫沙龍重大調研咨詢項目專題沙龍之一。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一級巡視員周忠高連線沙龍并講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院長丁延峰主持沙龍。
周忠高介紹了山東社科智庫沙龍創立的背景和目的,指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一選題在理論拓展和實踐探索方面的重要性。周忠高指出,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的建設,是山東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明確要求,是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充分挖掘大運河山東段自然、歷史與文化優勢,精心打造山東省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舉措。山東省雖然具備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良好條件,但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概念認識不清、復雜性認識不足、遺產挖掘不充分、統籌協調不強等問題。如何突出齊魯文化特色,有效探索新時代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新思路,創造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東模式”,對于推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丁延峰介紹了山東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的初步成果,認為建設山東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要堅持真實性、完整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健全配套法律規章,強化統籌協調能力,明確建設主體責任,推進實施重大工程。要立足山東實際,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著力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在深入挖掘大運河(山東段)歷史文化資源,明晰山東運河主體和內涵的基礎上,切實做好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創造符合實際的“山東模式”,努力將山東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健研究員,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朝暉教授,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大運河藍皮書》主編、煙臺大學吳欣教授,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劉慶余教授,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李德楠教授等專家學者圍繞本場沙龍主題開展了研討。各位專家結合我省實際,就山東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現狀和存在問題,以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路徑和對策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