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原韜雄
找到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就能讓傳統的成為時尚的、古老的成為時代的
扭、轉、跳,一串連貫動作做下來,陜北秧歌代表性傳承人魏建明贏得滿堂彩。年逾七旬的他,常在閑暇時來到文化館、廣場、小區,為鄉親們義務指導秧歌技巧。只要談起秧歌、跳起秧歌,魏建明就精神頭十足:“希望秧歌能融入大家生活,浸到人們心里。”
松散的黃土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在匠人手中便成了泥塑;普通石頭經刀琢斧削,化為姿態萬千、神情各異的精美石獅;高亢嘹亮的綏米嗩吶繞梁不絕,吹奏出陜北人特有的奔放熱情……漫步于陜西省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能夠感受黃土地上民間藝術的活力,領略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熱烈而質樸的精神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陜北粗獷豪邁、關中深沉敦厚、陜南鐘靈毓秀,三秦大地孕育出風格迥異的民間藝術。如何讓融進人民血脈之中的民間藝術,繼續滋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一道現實課題。
民間藝術“被看見”才能“被熱愛”。近年來,華陰老腔、《唐宮夜宴》國風舞、民間煙火“打鐵花”等頻頻出圈,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多社會關注。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秦腔劇目與說唱、脫口秀等新潮表演同時上演,吸引了眾多年輕群體。在大唐芙蓉園演出17年的東倉鼓樂社,2022年開始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1年多時間有近6000萬人觀看,全網播放達數億次。這說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就能讓傳統的成為時尚的、古老的成為時代的。
民間藝術“活”起來,關鍵在傳承。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綏德縣為發掘優秀民間藝術傳承人,專門開班教學、輔導培養,還組織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鄉村。正如魏建明所說:“代代接力,民間藝術才能不斷煥發光彩。”民間藝術魂在鄉土,根子在人。要不斷融合新的藝術展現形式,提升民間藝術的吸引力和傳播力,進一步夯實其活態傳承的基礎。
文化藝術無價,其傳承發展有形。以民間藝術為載體,帶動文化產業、鄉村產業發展,可以為藝術傳承創造更好條件。近年來,在綏德縣,1200余人從事石雕產業,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點石成“金”;在千陽縣,1.2萬名繡娘借“西秦刺繡”技藝,“繡”出美好生活;在漢中市,細細青藤在村民手中百轉千回,成為一件件熱銷藤編產品……民間藝術小工坊成了致富大產業,讓優秀的民間藝術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展現出更強的活力。把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利用好,有助于激揚群眾的精氣神,更好延續歷史文脈。
東倉鼓樂社主管齊興峰曾經自問:“古老藝術,會有人喜歡嗎?”隨著觸網的深入,他對此很有信心。堅持守正創新,做好傳承發展,民間藝術肯定會有受眾。更好激活民間藝術的生命力,讓民間藝術之美浸潤心田,就能推動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光彩,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核心區、一個樞紐地帶”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面向未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新疆一定能在“東聯西出”“西引東來”中躍上更高臺階、實現更大發展。[詳細]
數字貿易打破了傳統貿易的時空限制,對全球貿易的模式、結構、規則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引領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詳細]
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辦學規模與辦學效益、學科專業結構與層次類型、辦學質量與服務水平等關系,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詳細]
貨幣政策是宏觀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為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期大家談聚焦穩健的貨幣政策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凝聚共識和力量。[詳細]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體,對城市的脈搏跳動最熟悉。讓市民參與治理“城市病”,有助于推動城市體檢工作走深走實,形成一份切合實際、指標具體、反映民心的“體檢報告”。對照這份報告,相關部門能更精確地找差距、補短板、堵漏洞,“治已病、防未病”[詳細]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分析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堅定發展信心,匯聚發展力量。[詳細]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用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份“打分表”,必能促使更多人樹立綠色政績觀,更加自覺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齊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詳細]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多樣化綠色轉型路徑,在減排降碳過程中加強相互配合、形成優勢互補,就能以“多元”激發主動性和創造力,以“一體”凝聚整體力量,更加積極穩妥地實現“雙碳”目標,更好地建設美麗[詳細]
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發揮研究機構、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對文明交流的促進作用,動員各方面一起奏響交響樂、大合唱。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文明交流對話的途徑和形式,提升傳播效能,更加生動立體地展現豐[詳細]
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從制度建設著眼,對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進行全鏈條整體部署,對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進行系統布局,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