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二)我國經濟面臨歷史性新機遇
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
我國經濟面臨歷史性新機遇
劉 偉
編者按 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黨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判斷。這一重大判斷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近一段時間,編輯部收到不少讀者來信,詢問應該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基層政府應如何抓好經濟工作,企業經營應作出哪些調整。今日刊發幾位專家的文章,暢談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并回答讀者提問。
讀者提問
提起經濟發展新常態,人們首先會想到增速放緩,但顯然新常態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請問新常態中有哪些積極因素和機遇?
——廣東讀者 肖 軍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向更高水平邁進必經的一個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只是其特征之一,另外兩個特征是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僅就速度來說也并不是完全消極的,因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6%—7%的中高速仍然是世界范圍的高速度;而且這一速度有利于我國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為積極的方面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歷史性新機遇,具體體現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
從“天時”也就是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看,作為處在中等偏上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很有可能實現三大歷史性跨越。一是到2020年實現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人均GDP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并邁進高收入階段。實現這一跨越,今后5年只要年均增長率達到6.5%即可。二是到2030年前后實現GDP總量趕上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實現這一跨越,只要在2020年后的10年里年均增長5.5%左右即可。三是到2050年前后人均GDP水平趕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實現這一跨越,只要在2030年后的20年里年均增長率達到當時世界平均水平即可。實現三大歷史性跨越的現實基礎在于:從制約潛在增長率的基本因素——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看,只有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會對潛在增長率有不利影響,但卻并不會造成我國潛在增長率顯著下降;目前我國工業化進入后期的沖刺階段,城鎮化處于加速發展期,將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強大推力。
從“地利”也就是我國區域經濟結構布局及演變看,從非均衡發展走向均衡發展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條件。地區間非均衡發展是經濟欠發達的表現,也是發展中大國必經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部分地區率先發展起來,而后再帶動相對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逐漸向均衡發展的方向前進。也就是說,當相對發達地區達到較高發展水平且增速開始放緩時,相對欠發達地區有可能進入高速增長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的經濟發展就呈現了這一梯度式推進特征。當前,我國東部地區基本實現工業化,增長速度相對放緩,但其他未完成工業化的地區呈現加速增長趨勢,這為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拓展了空間。
從“人和”也就是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化看,盡管人口增速開始放緩,人口老齡化趨勢開始顯現,但我國人口至少能從兩個方面支持經濟持續增長。一是人口總量大,占世界總人口的22%;二是城鎮化加速帶來人口結構特別是城鄉結構的深刻變化,既刺激著新的需求,也推動形成新的供給。從需求看,大量農村人口城鎮化會使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形成市場性和發展性的新需求;從供給看,城鎮化加速將縮小城鄉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會增加國民儲蓄,而且會有效刺激需求。
把機遇轉變為現實的關鍵是培育增長新動力。為此,既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注重需求側管理,關鍵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方式根本轉變。需要強調的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國內需求潛力的挖掘。
在培育新的有效投資需求方面,一是適應新科技革命帶動的主導產業升級要求,加大對創新活動的投資;二是適應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要求,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的投資;三是適應補齊短板和支持長遠發展的要求,加大對能源產業、生態環保產業等的投資;四是適應人力資本積累的要求,加強對人的教育投資和健康投資等。鑒于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重要性,人力資本投資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培育新的消費需求方面,必須注重改善供給。優質供給可以創造需求,低質供給則會抑制需求。我國居民消費受到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供給質量低,醫療、食品等信息嚴重不對稱領域的供給缺乏有效的質量安全保證。應加強質量監督,大力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通過創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來擴大消費需求。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