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核心閱讀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在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定下的重大原則。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寧夏段考察,是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這條紅線的再強調,也是對此前一系列要求落實情況的檢查督促。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上,不僅要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還要從根本上解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問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是有史以來有效協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科學抉擇,是黃河治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黃河上游的生態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全力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滿足人們對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生態環境需求和優質生態系統服務,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根基,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意義。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從上游到下游,是一條連接了三江源、祁連山、汾渭平原、華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態高地”的巨型生態廊道,生態功能極其重要。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流域生態服務功能的公共性,決定了必須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首先,事關黃河上游各省區的長遠發展。黃河源頭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黃河上游,河道長3471.6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積的53.8%。青海三江源是黃河的源頭,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水源補給區,被譽為“中華水塔”。甘肅尤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的蓄水池;“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形容了黃河沿岸的寧夏、內蒙古河套地區是受益地區。歷史和現實均表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文明得以延續的前提。涵養好水源,建設好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上游各省區綠色發展的基礎。其次,事關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黃河上中游橫貫生態脆弱的黃土高原和荒漠戈壁,黃河用有限的水資源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下游為沿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回補地下水提供了重要的客水資源。黃河約60%的水來自甘肅蘭州以上,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因此,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有利于保障黃河中下游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促進黃河中下游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黃河上游的水量豐富,有利于提高中下游河道的自凈能力,以減緩中下游的生產、生活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程度。再次,事關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吧鷳B保護、環境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在本質上、目標上一致。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能源富集區,是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從源頭上減少和杜絕“竭澤而漁”的行為,有利于引導和促進全流域的經濟發展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
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構筑面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上考慮,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黃河上游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局部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水源涵養功能降低。三江源是黃河主要水源涵養區,屬于青藏高原氣候系統、典型高寒生態系統,受自然氣候條件制約,以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生態系統開始持續退化。黃河水域岸線管理與岸線基礎設施建設處于矛盾狀態,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亂堆、非法采砂、違法建筑等“四亂”問題仍然存在,局部地區濕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和資源型“兩高一資”的工業體系加大了污染防治難度。黃河流域被稱為“能源流域”,黃河所經區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次能源(煤炭)與二次能源(電力)最主要的生產基地與供應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及煤化工、火力發電、石油天然氣開發、有色冶金以及其他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重化工業體系。雖然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原材料供給方面意義重大,但是,這種以“兩高一資”為特征的工業體系,加大了該地區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難度。同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爭水”現象依然存在。從目前黃河上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產業結構資源型、重型化、單一性的特征明顯,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狀況。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比較嚴重,環境污染與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交織,流域生態系統所提供的資源環境支撐已不堪重負。在水資源嚴重緊缺且利用效率不高的情況下,生態用水被擠占現象較為普遍。最為重要的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仍然不暢。黃河流域分布著諸多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區域,這些區域與貧困人口分布高度重疊,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受制于生態脆弱、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體制機制不順等因素,黃河上游的旅游產業、服務經濟整體還不發達,“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仍然梗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壓力尚未減緩。
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著力點。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其一,準確把握黃河上游水源涵養的生態功能定位。充分考慮黃河上中下游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差異,準確把握、落實落細黃河上中下游的生態功能定位。黃河上游要強化“上游意識”,承擔“上游責任”,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水源涵養區為重點,以恢復和穩定生態系統為基礎,以發揮和提升生態功能為核心,理順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問題。其二,合理建設黃河上游現代工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要通過黃河大保護、大治理,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產業體系,F代工業體系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上游地區必須服從于黃河大保護、大治理的要求,以生態優先為根本立足點,嚴格市場準入與退出標準,優化工業結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建立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現代工業體系。其三,堅決落實“以水定需”原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要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產、以水定人,有多少水辦多少事,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制定更加嚴格的水資源規劃,加強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調度、嚴格管控,科學設定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其四,完善制度機制,打通“兩山”理論轉化通道。開展黃河流域生態資產核算,為國家實施針對性的財政轉移支付提供科學依據。探索構建跨省(區)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推動建立流域生態保護共建共享機制。加強生態監測網絡建設,科學評估河源區、上游對全流域的生態價值貢獻,流域各省(區)應當確保出界斷面水質達到考核目標,根據出入境水質狀況確定橫向補償標準。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立足黃河上游的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科考、生態康養等生態產業,破解生態脆弱與貧困交織的難題,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