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徐坤杰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和內涵,科學指明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和方向。共同富裕作為一種執政思想、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實踐,對于我國現代化起著基礎性、牽引性作用,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制度武器、實踐武器。
共同富裕作為一種執政思想,展示了一條通往現代化圖景的新道路
實現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集中指向一個根本價值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以所有社會成員的富裕為目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努力探索中國共同富裕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對促進共同富裕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物質基礎。鄧小平早就說過:“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把促進共同富裕提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促進共同富裕的總體思路、原則立場、戰略目標和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就強調,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九大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個階段的戰略目標,共同富裕都是重要內容和顯著標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提出促進共同富裕三個階段目標。共同富裕已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課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和執政理念。這一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的具有“自主性”“超越性”的現代化道路,是在吸取人類一切有益成果基礎上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共同富裕這一重要特征顯著區別于、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
在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起點上,在世界范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加劇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高高舉起共同富裕的旗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道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共同富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展示了一套解決現代化難題的新方案
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在制度層面的根本區別。共同富裕之于社會主義,是制度層面內在的、本質的規定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許多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遇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發達國家也出現“福利主義陷阱”“高收入陷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搞了幾百年,但由于社會制度原因,到現在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從根本上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弊病,是資本逐利本性的充分暴露。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種制度特征和顯著優勢,表現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制度優勢,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出現的種種問題。一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的執政黨,具有被實踐證明的高超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套先進科學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二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各自優勢,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內在矛盾。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機會公平,防止階層固化,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共同富裕的直接參與者、積極貢獻者、共同受益者。四是具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有效解決在中等收入階段遇到的資本、科技、人才、創新不足問題,有效應對國內國際的重大風險挑戰。
共同富裕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展示了一種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新實踐
世界各國發展實踐表明,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并不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均衡改善。在這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展現了自己的優越性。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6倍、消費支出差距縮小到1.96倍,已經形成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經濟社會不協調問題總體改善。這些情況表明,體現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主要指標已經開始顯現出來。此外,我國人均GDP在2019年超過1萬美元后,已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門檻的關鍵時期,站在了以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的歷史起點。
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根本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協調作為內生特點,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把開放作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為根本目的,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調控有力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關鍵是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提高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向邊遠地區、邊境地區的通達深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切實做到既要物質富裕,又要精神富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重點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幫助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進城農民工、國有企事業單位基層職工等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醫療、住房保障體系,保證全體人民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資本性所得管理,清理規范不合理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防止兩極分化、消除分配不公。(黃朝椿 汪壽陽 喬晗)
真正的多邊主義,需要國際社會成員共同支持和維護,更需要大國作出貢獻和示范。中國堅定不移堅持多邊主義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立足世界格局變化、著眼應對全球性挑戰,不斷豐富新形勢下的多邊主義實踐。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中國不斷書寫維護和[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盡管前行之路少不了風雨坎坷,但中國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中國將與世界攜手,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詳細]
百年櫛風沐雨,百年正道滄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詳細]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召開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11[詳細]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并作出“科技創新主力軍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向2021中關村論壇視頻致賀時指出:“當今世界,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緊扣人類生產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致力于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積極[詳細]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進一步闡明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和要求,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明確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間[詳細]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比重則是穩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