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吳學安
目前,全國小麥主產區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應當看到,糧食在收割、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損失現象一直存在,節糧減損相當于糧食增產,是糧食增產的“無形良田”。糧食收獲、儲藏、加工對于節糧減損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倡導“新食尚”,樹立崇尚糧食節約的文明理念也至關重要。
作為糧食生產大國,我國糧食節約減損的任務十分繁重。從中長期看,國內糧食供求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減少收割、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損失,客觀上就是增加產量,有利于提高糧食供給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推進節糧減損意義重大,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并行,抓好節糧減損,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糧食損失浪費問題不容忽視。以玉米為例,損耗率每降低1%,每畝就能為農民“搶回來”約20斤產量,按市場價格估算,每公頃可讓農民增收約300元。此外,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糧食損失和浪費現象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已經從以往的“損失高、浪費低”轉變為“損失降低、浪費升高”。
節糧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鏈條長、范圍廣、環節多。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節約減損協同聯動。就目前來看,還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觀念,推動全社會更加重視糧食減損問題。著眼未來,需進一步完善糧食和其他食用農產品的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標準,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引導適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推進糧食收購、儲存、加工和物流運輸環節減少損失,切實降低損耗。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節糧減損涉及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政策法規等諸方面因素,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努力,久久為功。
。ㄕ幾浴逗先請蟆,原題為《節糧減損就是增產》)
在“七一”建黨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紅歌,感悟信仰力量。[詳細]
沂蒙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時期在沂蒙山區形成的一種偉大精神風貌,它體現了中國人民與國家和民族共同奮斗、共同前進的決心和勇氣。沂蒙精神在新時代仍然熠熠生輝,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進步具有深遠影響。[詳細]
全球治理體系正處于調整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做全球治理變革進程的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國際傳播,做好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譯介闡釋,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扎根中華大地,繼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貫通起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詳細]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是文化大省,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譽,在這里誕生了孔子、墨子、孫子、書圣、醫圣、農圣、工圣等眾多名家智者。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賡續歷史文脈,山東責無旁貸,[詳細]
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沉下心來,甘當人民群眾小學生,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關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群眾急難愁盼的具[詳細]
無限風光在險峰,科技創新同樣如此。使命召喚,夢想催征。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廣大科技工作者定能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閃耀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詳細]
2023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談到新時代中國好兒童時,給出這些關鍵詞: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這二十四字箴言飽含了總書記對少年兒童深深的期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中國特[詳細]
采訪時,江俊告訴記者:了解到“機器化學家”后,不少科研人員主動前來交流合作,帶來一些新的交叉研究課題。遵循科技創新規律,擁抱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推動前沿探索、協同研究,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收獲更多原創成果。[詳細]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崇高情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時要拓展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在世界舞臺上拓展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