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雷心悅 杜麗群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實現”,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強調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動能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我們要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保持歷史耐心,穩扎穩打,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
保持歷史耐心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的積累能夠引發質變,質變又開啟了新的量變過程,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但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亟須提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迫切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轉變發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擺脫對舊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試錯、陣痛和調整。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不能因為有困難和挑戰就半途而廢、回頭倒退。
保持歷史耐心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運行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些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正確運用客觀規律,就可以辦成很多事情;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遭受挫折和失敗。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實踐中,無論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還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都離不開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從0到1”的突破,需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保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把“冷板凳”坐熱的態度;推動“從1到N”的發展,同樣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科技成果轉化規律。這就需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任務,一錘接著一錘敲,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保持歷史耐心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這是成事之道。“致廣大”強調從大處著眼,從全局的高度看問題、想事情、謀良策;“盡精微”要求從小處入手,精益求精、銳意進取,逐步將宏大構想落到實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影響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選擇正確發展方向、明確科學發展目標、確定可行發展路徑。高質量發展也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發展和民生、資源和生態等多方面因素。只有錨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積小勝為大勝,才能最終實現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等的深刻變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詳細]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是每一名黨員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也要求我們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善于從中華優秀[詳細]
金融服務,連著企業經營的“小生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讓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前進動能,更好為經營主體增信心、為經濟發展添活力。[詳細]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必能以各民族大團結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位。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詳細]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布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詳細]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著眼未來,以強大的金融有力支撐科技和產業創新,用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需求,支持實現從研發到量產質的飛躍,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詳細]
新質生產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力足,高水平安全更牢固。“穩”和“進”的辯證法,統一于謀定后動、奮發進取的行動中。[詳細]
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敢于探索科學“無人區”,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推進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詳細]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利于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