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李鐵林
具備實體形態的人工智能,擁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有潛力在開放環境中執行開放任務,更緊密地嵌入現實世界
擁抱科技進步的無限可能,但不被單向度的技術功利主義所裹挾,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人工智能時代
入選“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詞”,作為重點培育的未來產業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北京、江蘇等地相關產業培育方案的關鍵詞……近期,“具身智能”走紅出圈,持續引發關注。
與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態相比,具身智能意味著什么?為我們勾勒出怎樣的未來圖景?
從技術發展趨勢看,具身智能可以打破“次元壁”,釋放出更強現實生產力。
當前,人工智能在特定任務情境中成績斐然。從語言、圖像等內容的生成,到圍棋、象棋等規則邊界明確的游戲,人工智能表現出遠超人類的效率。不過,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扮演“虛擬助手”角色,“只能說,不會干”。這與人們的期待有不小差距。
具身智能,賦予人工智能物理載體,讓其像人一樣擁有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
浙江杭州西湖區留下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髖部助行外骨骼”設備通過意圖檢測和人機交互技術感知操作者想法,幫助腿腳不便的老年人走向戶外。極氪5G智慧工廠,人形機器人組團進廠“擰螺絲”,開展多臺、多場景、多任務協同實訓,加速向工業需求靠近。
隨著人形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逐漸產業化,具備實體形態的人工智能,擁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有潛力在開放環境中執行開放任務,更緊密地嵌入現實世界,影響乃至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從技術與人的關系看,在認識論意義上,具身智能代表著與人更相似的人工智能。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有“我思故我在”的論斷,他堅信,可靠的知識建立在人的理性本身而非外部感官經驗之上。將人的心智看作與身體分離的獨立實體,這種觀點一度有不小影響力。
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算法模仿人腦的運作方式,依賴符號化的語料知識進行訓練。總的來說,現階段的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態,遵循的正是“離身智能”范式,聚焦的是孤立運轉于“思維”的智能。
隨著心理學、認知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人的智慧并非獨立依賴思維而產生,而是在長期進化中對外部世界的適應,是大腦、身體、環境交織作用的結果。具身智能,某種程度上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思考,打破抽象思維的桎梏,通過具象的互動與反饋不斷優化決策與行動。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的演進,也是認知的革新。
兩種視角,給人啟示。
一方面,具身智能代表著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點方向。“人機共生”未來可期,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面對科技競爭新高地、未來產業新賽道,有必要適度超前謀劃布局,在戰略規劃、學科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下好先手棋。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發展,使機器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在更遠的未來,用智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或許將不再是人類的專屬能力。立足文明長河,擦亮自我價值的坐標,才能從容回應技術在哲學意義上對人的主體性和身份認同發出的質詢。
擁抱科技進步的無限可能,但不被單向度的技術功利主義所裹挾,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人工智能時代。
中國科學家在“連續變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領域實現新突破,為光量子芯片的大規模擴展及其在量子計算、量子網絡等領域的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自然》雜志審稿人口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一步。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詳細]
“八大體系”不僅構成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整體框架,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布局、一體發展的具體體現。新時代新征程,要全面構建“八大體系”,必須正確理解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這樣才能以戰略思維著眼全局、以系統思維協同各方、以辯證思維把握規律,奮發有為推動教育[詳細]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石。在法治軌道上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順應了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詳細]
唯指標論、唯考核論行不通,但沒有數據、沒有管理也不行。抓住檢察辦案這個主責主業,建立遵循司法辦案規律的衡量標尺,把宏觀數據、中觀分析與微觀案件相結合,以科學管理推動基層減負,有助于讓檢察人員“增效”不“增負”。[詳細]
合理引導公共資源和市場資本投入。完善公共資金投入機制,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鄉村美育、非遺保護、藝術創作等活動,助推鄉村美學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美學資源開發,加大鄉土品牌建設和推廣力度,突出鄉土特色,提升本土品牌的美[詳細]
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原創的滋養。當文化原創力競相奔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將以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屹立于人類先進文化之林。[詳細]
青年消費新趨勢正在重塑家電行業的競爭格局。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偏好、行為模式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這些新特點形成了新趨勢,蘊藏著新商機,為消費市場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相信,敏銳捕捉需求變化、聚焦細分功能和細分應用場景進行創新的企業,一定能開辟出[詳細]
靠交融,給互信友好加濃度。老外探店中國美食直呼“地道”,中國售票員“狂飆”流利英文……走進中國的人,會說“遠比想象的精彩”。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使人們邁開腳步,更張開懷抱。共享代替獨享,和合消解零和,對話填平鴻溝,中國追求的包容性發展,不僅能“[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將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向著宏偉目標接續奮進”。向著宏偉目標接續奮進,就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詳細]
征程風正勁,篤行向未來。向著宏偉目標接續奮進,我們有抵御風險、戰勝挑戰的堅實支撐,有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的強大底氣。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