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王琳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這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指明了方向。今年一季度,我國農業經濟克服內外部壓力挑戰,實現穩健開局,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冬小麥播種面積穩中略增,長勢總體較好,春耕春播平穩有序推進,為推動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是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只有做強鄉村產業,農民收入才能保持增長,廣大農民才有充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鄉村富民產業提質增效,將成為2025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相對于傳統農業產業,鄉村富民產業比較優勢明顯、就業容量大,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就是將“富民”導向和“產業”載體相結合,通過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空間布局優化、城鄉要素整合,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并作出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這將為鄉村富民產業加快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撐。
鄉村富民產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打造以縣域為載體的特色產業集群,提高農業附加值。鄉村富民產業不是單個產業的“一枝獨秀”,而是融合城鄉特色的產業集群,更加強調城鄉間的產業互動,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比如,農產品加工業能將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上下游服務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等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發展勢頭良好。在縣域內打造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有利于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在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過程中,謀劃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能夠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進而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比如,有的鄉村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建立無人機飛手團隊,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既為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提供了服務保障,又拓展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業態;有的鄉村打造形成集生態養殖、觀光旅游、科普教育、親子游藝、特色餐飲、文化創意為一體的新業態,延伸了農業產業鏈。今年一季度,我國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消費活力不斷增強,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9%。到鄉村品美食、住民宿、賞風景成為城市居民度假熱選,鄉村文化、旅游、康養、運動體育、倉儲等產業中蘊含著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能促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全要素優化、全環節增值,在穩定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一季度,在產業帶動、就業拉動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上年同期的2.30降至2.27。面向未來,進一步落實黨中央關于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的決策部署,需要通過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并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增量里有效益,存量里有潛力。統籌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以做優增量來盤活存量、以盤活存量來做優增量,中國經濟還將寫下更多更精彩的發展故事。[詳細]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莫辭勞”。不動搖、不松勁、不止步,迎難而上,攀登不止,必能翻越一座座山峰,贏得發展開闊地,開辟干事新境界。[詳細]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關鍵共性技術供給,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同時,充分發揮創新聯合體和產業鏈鏈長帶動作用,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并實現工程化、產業化,加快打造新興產業集群,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詳細]
登高有“梯”,是梯度的梯,也是梯子的梯。這樣的“梯”,需要我們攜起手來搭好、搭牢,尤其是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市場容量進一步激活、各類要素高效集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詳細]
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以說了就要干、定了就要辦的務實作風,俯下身子,腳踏實地,率先垂范,既帶著大家干,也做給大家看,努力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變成具體行動,干出實際效果。這種以身作則的力量,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動員講話更能凝聚人心,更能匯聚起干部群眾[詳細]
當前,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提高,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引領人類生產力變革。我們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只爭朝夕、埋頭苦干,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應用創新,以更敏捷、更經濟、更智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和產品為全面推[詳細]
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多一份“無事不擾”的清醒,少一些“臨時起意”的打擾,企業將有更多信心和精力逐浪弄潮。[詳細]
從太空看粵港澳大灣區,其中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座城”。2025年以來,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客流持續快速增長,截至4月27日,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比2024年提前25天。加快轉型升級,書寫更加精彩的內部協作故事、[詳細]
深入學習《文選》,必須深刻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意義,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高水平金融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詳細]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進程的產物,是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內容,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以金融服務助力中國式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