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歷史虛無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背道而馳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可以說,唯物史觀是我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的利器,敞亮其真理光輝,將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外衣燭照為“皇帝的新衣”,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歷史是發生過的事情總稱,這個意義上的歷史其實是無窮無盡的,永遠不可能窮盡和還原,所謂的“窮盡”和“還原”只能是“美麗的謊言”。也正因此,很多史學家反復強調,務必把兩種意義上的歷史即實際發生事實集合的歷史和后人記載、研究意義上的歷史區分開。實際上,某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此心知肚明,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盡可能還原真相”不是去完成所謂“全部的徹底的”歷史,所挖掘和補充的歷史事實,大都是和主流史觀相偏離甚至乖離的,以至于不惜大量采信稗官野史、無稽趣史來填充內容。他們要還原的、要補充的是和正統、主流的黨史、國史、軍史不一樣的歷史。換言之,學術緊身衣層層包裹的背后,恰恰是或濃或淡的價值意圖,即符合西方以自由、民主、人權和改良為核心的所謂“普世價值”的歷史,認為那才是可欲的和合理的,否則就是不合理的,理應被“改寫”“補寫”“重寫”的。這一類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基本上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前述價值觀念為引子來“還原歷史”的。
眾所周知,唯物史觀“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而價值先行的觀念史觀是典型的唯心史觀,它根本上違背了歷史事實優先觀察歷史的客觀性原則,“歷史虛無主義”就是這類范疇。如果按照它的思路去“還原歷史”,正如恩格斯早就提醒的,“錯誤的思維一旦貫徹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發點恰恰相反的地方去”,那最終被“還原”的歷史不僅僅是和“正史”不同、“標新立異”的歷史,更是對真實歷史的遮蔽、歪曲乃至丑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似乎更具學術性的歷史虛無主義。不像第一種那樣,主要致力于用“標新立異”的史料來有意沖擊、沖撞甚至沖毀正史,相反,表面上看,它主要致力于不斷挖掘史料和歷史事實而非有意挑選那些和正史相反的“怪異史料”,表現出似乎是中立的“盡可能考證”。然而,這里面同樣問題如山。比如,這樣努力地搜集史實,史學成了文獻堆積和一個個事件深耕細究的“瑣碎史學”、機械編排的“編年史學”。在他們眼中,歷史就是事實的偶然聚合,看不出意義,不關注因果,也看不出普遍性、內在趨勢和規律,也就無所謂正誤。
歷史唯物主義對這種現象有過明確的批判,說它實質上是一種把歷史變為“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的“抽象經驗主義”,馬克思為此曾公開批評蘭克這位“手舞足蹈的矮子”把歷史貶低為“收集趣聞軼事和把一切重大事件歸為瑣碎小事”。列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養成正確分析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致淹沒在一大堆細節”“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還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顯然,研究歷史,不能只停留在羅列和考證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把握事實之間的聯系,透過聯系把握歷史的內在規律和意義。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分析歷史、看待歷史最基本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進一步說,我們應在把握歷史趨勢、吃透歷史進程主流和本質、凸顯歷史進步意義前提下,來挖掘、考證、梳理和分析歷史史料,心中要有方向、導向。脫離了這個根本,所謂的盡可能挖掘、還原史料,不但沒有多大價值,而且很可能混淆視聽,讓人無所適從,遮蔽真實的歷史進程。
,“有所不為”不僅僅局限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這種政績觀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比如,有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我們堅決“有所不為”;有損國家利益、民族感情的事,我們堅決“有所不為”;有損世界和平、人類進步的事,我們堅決“有所不為”。為此,在推進中華民族...[詳細]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人民的理論,是實踐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