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琨
核心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作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重要論斷。這是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得出的科學結論。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回顧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內在深層邏輯,是完全正確的。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自強運動,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各種階級力量和各類政治派別的主張和努力無不以失敗告終,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封建主義的思路和辦法不管用,資產階級的思路和辦法也不管用,舊的路走不通,中國的先進分子不懈探尋新的思想武器和出路。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運用馬克思主義拯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光明前途。
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近代中國產生了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具有兩重性的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是維持舊制度的反動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軟弱性也不可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封建統治階級則千方百計維持舊的封建專制政權。中國的希望和未來,歷史性地落在新的階級力量肩上。20世紀20年代,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逐步成長起來,形成200萬左右產業工人,成為中國共產黨堅實的階級基礎,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深厚社會基礎。面對民族危亡的局面,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立志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強大威力贏得中國先進分子的高度信賴,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中國。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科學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轉變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作為物質力量體現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推動著理論的發展,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遇到了先進的工人階級力量,遇到了能夠生根、開花、結果的土壤和條件。中國工人階級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中國革命的主客觀條件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中國社會的內在需求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所運用,成為中國人民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指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不懈探索奮斗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取得豐碩成果,指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了偉大成就。
受“俄國式的革命”啟發,走社會主義道路。舊的封建統治沒有辦法繼續維持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封建主義的道路已經走不下去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革命的領導力量,資本主義的道路也走不通。到底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向、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把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引向光明,這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人看到希望和出路。1920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給蔡和森、蕭子升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從馬克思主義那里尋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走俄國人的路”即社會主義道路救中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一路前行,始終不渝。
成功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創造性完成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在中國革命之路究竟怎么走的問題上,出現過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陳獨秀等人在后期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把中國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聯系的階段割裂開來,只看到兩者間的區別,沒有看到兩者間的聯系,主張先進行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然后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把革命領導權讓給國民黨,結果導致轟轟烈烈大革命的失敗;一種是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混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企圖把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階段并作一步走,“畢其功于一役”,一舉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導致中國革命瀕臨失敗。“左”的、右的兩條路線都犯了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導致主觀與客觀相分離,都脫離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具體國情,違背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這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階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連接。“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在正確理論指導下,我們黨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
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怎樣走?新中國成立初期,受主客觀條件限制,學習蘇聯經驗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弊端。是繼續照搬蘇聯經驗,還是走自己的道路,成為擺在我們黨面前的重大抉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明確提出“以蘇為鑒”,不能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主動汲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雖然遭遇過失誤和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4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只有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取得豐碩成果。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過程中,在同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錯誤傾向的斗爭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提供了正確思想指導。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緊密聯系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的具體實際出發,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帶領一個飽經磨難的古老民族重新煥發生機、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團結帶領人民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團結帶領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承載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擘畫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高揚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不動搖,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論述,對于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運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工作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把大灣區建設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可以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詳細]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潮流,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向往。現代政黨的執政能力、領導水平等,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在其領導現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上。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推動人[詳細]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我們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對黨忠誠與不[詳細]
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問題,也是黨性強不強問題。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做到注重實際、實事求是,需要把思想方法與黨性要求統一起來,既“身入”基層,更“心到”基層,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詳細]
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素質,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詳細]
進一步深化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打破論資排輩現象,完善學術共同體和同行評議制度,將評議主體責任制貫穿于評價體系設計中,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成果進行科研創新。[詳細]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詳細]
在文本挖掘上,需要進一步開發更先進的技術。三是實現更復雜的大數據分析目標。現有的大數據分析主要是對數據所體現的政治現象進行描述,尚未具備解釋政治現象、發現運行規律以及進行預測的功能,這需要更進一步的技術支持和研究突破。從這個角度看,大數據的開發利用[詳細]
中國政治學界應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本土化提煉,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展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政治學學術支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中國大地不斷豐富發展中國政治學,構建中國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