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李洪興
“你有一顆炙熱的向黨之心,令人感動。”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委托中央組織部負責同志向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游本昌轉達勉勵和問候。
92歲宣誓入黨,總覺得做得“還不夠”,心中始終有團火,新黨員游本昌的入黨故事令人感動。近來同樣讓人心生敬意的,還有一位老黨員。“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走完了傳奇的人生,回到家鄉安葬,碑文有三行字:“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
新老兩名黨員的追光故事,為“中國共產黨人是什么樣”,寫下生動而深刻的注腳,不由得讓人想起一段往事。
1948年春節,松花江畔的富錦城,幾位進城買年貨的農民,走近柜臺對營業人員認真地說:“我們要買共產黨像。”
“哪來的共產黨像呢!”親歷這個場景的13歲少年,從心底發出一串會心的笑語。40多年后,這位親歷者在報紙回憶文章中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其實,‘共產黨像’是有的。”
政黨是有樣子的,只是這“樣子”不掛在墻上,而是立在人們心里。團結帶領人民翻身得解放又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中是有“像”的。而塑造這幅“像”的,不是別人,正是一代代接續奮斗的共產黨人。他們以信仰為筆,以奮斗為墨,在中華大地上寫下不朽奇跡和壯麗詩篇,也讓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
黨員的形象,聚合起來就是黨的形象;黨員“有樣子”,黨就有力量。真正的共產黨人,有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追求,有著“只要還有勁兒,就應該繼續前進”的奮斗精神,有著“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閃光品格,他們身上既彰顯著真理力量,又充滿著人格力量。
賦予他們人格力量的,是優良的作風。要有好樣子,先有好作風。上世紀40年代初,黨組織給習仲勛同志的鑒定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在一個夏天,習仲勛走得疲倦了,就隨便睡到一家老鄉的炕上,那位年老的主人就蹲在他的身旁,親切地看著他,替他驅著蒼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從舉手投足間,看清誰才是自己人、對自己好的人。群眾往往通過身邊的黨員來觀察黨、評價黨,也用心中黨的形象來評價黨員“像不像”。帶著感情去做事,跟群眾坐一條板凳,多聽真話實話,多辦好事實事,就能贏得群眾衷心信賴與擁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大黨之大,不只是體量大,更在于大胸懷、大格局、大擔當。要把這“大的樣子”描摹好,每名黨員都是執筆畫“像”的人。
“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產黨走會幸福。”廣大黨員把“應有的樣子”更好立起來,一言一行踐行初心使命,一筆一畫書寫政治本色,用實際行動展現什么叫“時代先鋒”“民族脊梁”“最可靠的主心骨”“人民公仆”,人民心目中就永遠有一副鮮明而光輝的“共產黨像”,和衷共濟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深挖數據經濟價值,克服“信息繭房”局限,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開展體驗式調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辦公室里不易察覺的槽點、痛點、堵點,推動消除治理盲區,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詳細]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