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既要入腦入心,更要見行見效。學習教育的成效,最終要靠工作成效來檢驗。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在學中思、查中改、改中進。
——編者
“無會日”更是“有為時”
范奕鳴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深入開展。不少地方出臺規定,進一步精簡會議數量、壓縮會議時長,有的還推行“無會日”制度,讓干部擺脫“會海”束縛。
“無會日”的意義,并不只是規定某一天不開會,還在于樹立無事不開會,有事開短會的工作導向。過去,有的地方和部門存在“重開會輕落實”或“以會議落實會議”的傾向,讓落實“懸在半空”。精簡會議,就是為了讓干部不再忙于趕場開會,而是聚焦在抓落實上,聚焦在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民生實事上。
會議精簡了,騰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必須用好。一來,精簡意味著會議必須開得更有效率。與會人員要在會前做足功課,摸清情況,用更多時間做調查研究,在會上則重點講問題、談方法、找路徑。二來,精簡也意味著黨員干部有更多時間精力深入一線、服務群眾,必須真抓實干,認真聽意見、解難題、促發展,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會日”更是“有為時”。
(作者為安徽阜陽市太和縣委辦公室干部)
杜絕“重包裝、輕實效”
段偉利
開展學習教育,查擺問題、集中整治是關鍵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應堅決杜絕“重包裝、輕實效”的做法。
當前,在一些地方的整改中,存在避實就虛、避重就輕、避難就易等問題和不良傾向。
比如,有的臺賬多為容易解決的小問題,對復雜的矛盾、難啃的硬骨頭,則盡量回避、不入賬冊;有的問題清單大而化之,整改舉措缺乏可操作性;還有的驗收主要看材料是否齊全、表格是否規范,整改落實只停留在材料中。
學習教育應始終聚焦問題、切實解決問題。對于復雜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必須敢于動真碰硬,不回避、不拖延,確保“入賬”的都是真問題。驗收銷賬,也必須堅持效果導向,堅決防止“材料過關”“表格銷賬”。短期能夠解決的,要立行立改,一時難以解決的,要一抓到底,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
(作者為河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辦公室干部)
營造“放手干”的氛圍
劉昕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是具體的、現實的,對于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我們而言,就體現在轉化服務回歸本質、一切向著“把論文變成生產力”去努力。過去“文山會海”占據大量精力,現在直奔企業問需求、送服務;領導干部帶頭跑高校、進實驗室,和科研人員“板凳上聊轉化”……作風的改變,帶來的是服務的提質,增強的是轉化的效能。
塑造優良作風,既需要在增強黨性修養上綿綿用力,也離不開務實管用的制度舉措。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例,依托“一線工作法”,我們走訪科技型企業,建立“需求清單+責任清單”,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提供助力;精簡報表材料,推廣“線上+線下”融合服務,讓科創企業和科研人員能更專注于創新;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難點痛點,多形式、多途徑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活動,提高了轉化成功率。
制度既具有保障作用,也有推動作用。確保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應當從實際問題出發,把“當下改”與“長久立”結合起來,以檢促改,進而推動建章立制。
轉作風、改作風,為的是辦實事、出實績。既營造“放手干”的氛圍,也破除“不敢干”的束縛,定能把作風建設新成效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
(作者為湖南長沙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干部)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
教育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基礎性工程。時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詳細]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長期性、復雜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剎住‘四風’作為鞏固黨心民心的重要途徑,堅決防止產生‘疲勞綜合征’,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歪風陋習要露頭就打,對‘四風’隱形變異新動向要時刻防范,決不允許死灰復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