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周澤將
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凸顯了穩預期在激發內需潛力、提高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方面的重要性。
今年以來,“兩新”政策加力擴圍繼續顯效,一系列支持便民服務消費的舉措,有力提振了居民消費、暢通了經濟循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2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5.1%,表明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然而,受全球經濟低迷和國際局勢動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提振消費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預期轉弱是居民不愿消費和不敢消費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從穩市場到穩消費預期的傳導過程看,家庭債務率過高制約了居民消費意愿。2024年,住房、教育、醫療等家庭剛性支出占比超四成,而家庭負債率高達56.7%,加劇了居民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抬升了中長期收支壓力預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費意愿。另一方面,從穩就業到穩收入的傳導路徑看,青年群體就業趨勢不穩成為居民不敢消費的重要堵點。2023年6月全國16——24歲青年失業率超20%,疊加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對關聯產業就業崗位的影響,使得部分企業用工規模趨緊,從而弱化了收入預期,導致最具消費潛力的青年群體不敢消費。
消費預期反映了居民對未來消費的信心,其可持續增長依賴于居民對收入增長、支出可控、信貸可得、場景優化和保障全面的穩定預期。因此,穩定消費預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提升居民就業和收入穩定性、緩解居民支出焦慮、創新消費金融供給、優化消費場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不可少。對此,需在政策層面建立起更具結構性與針對性的支撐機制,從如下五個方面進一步夯實穩定消費預期的制度根基與現實環境。
穩定就業收入預期,夯實消費信心基礎。構建最低工資動態調整機制,將最低工資標準與物價指數、行業景氣度等掛鉤,實現工資及時調整,穩定勞動者的收入預期。針對青年群體設立就業緩沖基金,對長期穩定雇傭的企業實施階梯式社保優惠,穩定崗位供給預期。試點終身技能賬戶制度,從業人員可通過培訓積累積分兌換職業轉型支持,增強收入增長路徑的可預期性。建立零工經濟保障機制,要求平臺按比例計提專項保障金,用于新業態從業者的職業保險與技能提升,穩定零工群體的收入可預期性。
穩定生活支出預期,打破消費心理桎梏。推行公共服務供給白皮書制度,定期公布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改革進展,優化公共服務,穩定家庭生活支出預期。開發家庭財務規劃數字平臺,整合個稅、社保、消費信貸等數據,為居民提供未來3——5年剛性支出的模擬測算服務,緩解居民支出焦慮預期。試點租購聯動計劃,允許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按比例轉化為購房權益,將短期居住成本轉化為長期資產積累。建立民生支出預警機制,當居民基本生活成本超過閾值時,自動觸發定向消費支持,形成對成本風險的穩定調節預期。
穩定消費信貸預期,降低消費決策摩擦。創設定向消費信貸支持工具,對綠色家電、智能家居等符合政策導向的商品給予流動性支持,穩定消費信貸供給預期。建立消費信貸風險共擔機制,對因突發風險導致還款困難的群體啟動保險代償,緩解消費后顧之憂。基于多維度數據,形成可識別、可評估的“信用畫像”,為優質用戶開放更高消費權益,增強信用價值轉化預期。在耐用品領域推行保值回購計劃,鼓勵廠商按合理折舊率回收商品,穩定大額消費品的價值預期,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
穩定消費場景預期,激活新型消費動能。建立消費景氣指數發布制度,綜合多維指標編制前瞻性指數,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決策參考。在醫療、養老、家政、旅游、購物等領域不斷優化消費場景,對夜間經濟、體驗型消費等新場景給予稅收優惠,培育穩定的市場創新預期。開發消費情緒監測系統,實時捕捉社會消費心理變化,對負面消費預期聚集領域啟動快速響應機制,通過企業承諾公示、專家解讀等方式引導預期修復。建立預期管理應急基金,專項用于突發性消費預期失穩干預,防范局部風險演變為系統性預期波動。
穩定社會保障預期,增強居民消費底氣。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降低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擔憂,縮減預防性儲蓄規模,提高居民消費底氣。一方面,強化對居民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降低家庭剛性支出占比,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針對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的現實,拓寬社會保險覆蓋面,將流動性較大的從業群體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進而讓廣大居民能夠安心消費,徹底消除消費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
教育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基礎性工程。時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詳細]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長期性、復雜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剎住‘四風’作為鞏固黨心民心的重要途徑,堅決防止產生‘疲勞綜合征’,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歪風陋習要露頭就打,對‘四風’隱形變異新動向要時刻防范,決不允許死灰復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