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成 森
最近,有兩則關于調查研究的新聞,引發關注、引人深思。
一則贏得不少點贊。浙江杭州濱江區長河街道騎手驛站利用率低,為找準問題,基層干部利用業余時間體驗了60天外賣騎手生活。一同流汗、吃罰單,騎手稱他為“自己人”。需求摸清了,有針對性地優化服務,效果立竿見影。
一則引起一片嘩然。在河南,寧陵縣一干部為應付考核調研,花費不菲資金打造所謂“經典觀摩路線”,對沿線21個行政村40多萬平方米墻體噴漆刷白,被河南省紀委監委公開通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史上記載了數不清的經典范例,也留下了許多著名論斷。但實際工作中,為何總有調查研究或走馬觀花或荒腔走板?從這兩個案例對比來看,問題出在作風不正和不得其法上。
好的調研是求真的。調研的目的是掌握真實情況,發現問題所在,研究解決之道。因此,追求的是信息增量,補的是認知缺陷。由此而言,所謂走“經典路線”、看“樣板工程”,于調研者而言是官僚主義,于調研單位而言是形式主義,加起來就是一套“假把式”,不僅毫無用處,而且浪費人力物力、消磨群眾信任。不管是“刷白墻的”,還是“看白墻的”,群眾都會嗤之以鼻。
求的是真,就應該實,一切往實里干。群眾最清楚問題所在,也最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研究就要想方設法到群眾中去,打開他們的“話匣子”。杭州的基層干部為什么贏得點贊?就因為下了真功夫。深入實踐、深入群眾,來不得半點虛浮。多到情況復雜和矛盾突出的“后院”“角落”去,敢聽真話,敢碰釘子,才可能了解真實訴求,找到工作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求真、求實,最終為的是見效。調研成不成功,歸根結底要看問題解沒解決。只聽意見反映,不思解題方案,或是習慣于當“二傳手”,遇到麻煩往上交,調研就會失之于“爛尾”。浙江嵊州的“民情日記”為何20多年常記常新?一個原因是在實踐中形成了“村社—鎮街—部門”分級流轉辦結模式,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從群眾那里了解到的“問題清單”,源源不斷轉化為“成果清單”,這樣的正向反饋,讓群眾更愿意說、干部更有動力干,干群關系越來越密切,做事情就越來越順暢。
中央八項規定,“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直接反映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執行得到不到位。堅持優良作風和科學方法相結合,讓形式主義“吃苦頭”,讓求真務實“有甜頭”,調查研究這件“傳家寶”,必能在新征程上常用常新,再立新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
教育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基礎性工程。時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詳細]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長期性、復雜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剎住‘四風’作為鞏固黨心民心的重要途徑,堅決防止產生‘疲勞綜合征’,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歪風陋習要露頭就打,對‘四風’隱形變異新動向要時刻防范,決不允許死灰復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詳細]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握好改革督察與基層減負的關系,統籌兼顧壓實責任與提升活力,以科學方法抓好改革落實[詳細]
力戒形式主義,是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不要把寫了多少萬字的學習心得作為學習成績”“講空話、搞作秀,毫無用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義,本身就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背道而馳。在學習教育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