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張阿娜
7月3日,以“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為主題的濟南市網絡文明周啟動儀式在天橋區1922電競新媒體產業園舉行?;顒悠陂g,將開展網絡文明“六進”系列活動,引導人民群眾踐行網絡文明規范,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共建網絡精神家園。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步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它是一張無形的巨網,連接起世界各地、千行百業,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也像浩瀚無垠的大海,既蘊含著無限生機也暗藏著巨大風險。在這片虛擬的空間里,也潛藏著諸多不文明、不合法的現象:網絡謠言肆意傳播、網絡詐騙時有發生、低俗信息屢禁不止……。 這些不僅污染著網絡環境,更對社會秩序和公眾安全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文明辦網、文明用網、依法管網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構建健康網絡生態的三個重要因素。網絡平臺作為“守門人”,文明辦網是責任所系;網民作為“參與者”,文明用網是底線所在;法律監管作為“護航者”,依法管網是保障所依。這三者彼此支撐、缺一不可。
一、文明辦網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基礎
網絡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其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決定了網絡生態的走向。個別網絡平臺曾經出現過只要流量不要質量,只要熱度,不要態度的現象。這種短視的運營邏輯,看似抓住了流量紅利,實則透支著平臺的公信力與生命力。為了博眼球,有的平臺對低俗獵奇內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標題黨”橫行、謠言滋生;為了沖熱度,有的對惡意炒作、網絡暴力“變相縱容”,甚至刻意制造對立話題收割流量,將“態度”讓位于“關注度”。殊不知,流量如流水,質量才是堤壩。當用戶在海量信息中屢屢遭遇不實內容的誤導、低俗文化的侵擾,當平臺淪為情緒宣泄的出口而非理性交流的空間,最終只會失去用戶的信任。就像曾經一些靠獵奇視頻爆紅的網絡平臺,因缺乏對內容質量的把控,在短暫的熱度后迅速被用戶拋棄,可謂“流量易得,口碑難守”。網絡平臺作為網絡空間的重要參與者,既要看到流量背后的用戶需求,更要守住內容質量的底線、站穩價值態度的立場,唯有將流量與質量、熱度與態度統一起來,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得長遠。
網絡平臺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加強內容審核力度,對低俗、暴力、虛假等不良信息堅決說“不”。要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識別和攔截有害內容,不給違法違規信息留下傳播的縫隙。同時,平臺還應積極引導優質內容的創作與傳播,為用戶提供健康、積極、有價值的信息,讓網絡空間充滿正能量。就像主流媒體平臺一樣,始終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傳播真實、客觀、有益的信息,為網絡文明建設樹立良好榜樣。
二、文明用網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底線
隨著網絡的普及,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網絡信息的使用者、生產者和傳播者。這意味著在網絡空間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條評論、每一次轉發,都應恪守社會道德標準和法律邊界。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要練就“火眼金睛”,不被謠言裹挾、不為情緒左右,在點擊前多一份理性,在轉發前多一份核實,在評論時多一份尊重,讓“三思而后行”成為上網常態。對待他人,需常懷尊重之心,不窺探隱私、不惡意攻擊,哪怕隔著屏幕,也應記得“對面也是鮮活的人”,要始終保有溫度與善意。我們更要懂得節制與自律,不沉迷于碎片化娛樂而荒廢時光,不被低俗內容侵蝕精神世界,讓網絡成為拓展認知的窗口、連接情感的紐帶,而非滋生浮躁的溫床。文明用網從來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藏在“不隨意泄露他人信息”“不參與網絡暴力”“主動舉報不良信息” 等細微舉動里,是每個網民對自我行為的約束,更是對共同精神家園的守護。
文明用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從每個人抓起,從娃娃抓起。學校應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文明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和用網習慣,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也能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家庭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家長要引導孩子健康上網,營造良好的家庭網絡氛圍。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讓“文明上網”的理念深入人心,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一片凈土。
三、依法管網治網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保障
法治是網絡文明的基石。網絡空間的治理必須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既要有明確的法律邊界規范各類網絡行為,也要有剛性的執法懲治違法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成為網絡治理的基本遵循。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絡領域立法突破150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到《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搭建起了我國網絡法律的“矩陣”。這些法律法規體系,從細化平臺主體責任、明確網民行為底線、到依法查處違法行為,法治為管網治網提供了可操作、可追溯、可問責的制度保障。面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電信詐騙等頑疾,唯有通過依法查處、精準打擊,才能形成 “違法必究”的震懾力;針對算法濫用、數據泄露等新問題,也需依靠法治手段劃定紅線,讓技術創新始終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伴隨著人工智能飛速發展,面對網絡空間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仍需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使法律與技術發展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防止因技術發展出現監管漏洞和盲區。據統計,2024年全國網信系統依法對11159家網站平臺予以約談,對4046家網站平臺實施警告或罰款處罰,責令585家網站暫停有關功能或信息更新,下架移動應用程序200款,處置小程序40款,會同電信主管部門取消違法網站許可或備案、關閉違法網站10946家,督促相關網站平臺落實主體責任,依法依約關閉賬號107802個。正如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法治是最可靠的凈化器。只有讓法律成為網絡空間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才能從根本上鏟除亂象滋生的土壤,為億萬網民筑牢安全屏障,讓清朗成為網絡空間的常態。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守護這片家園的文明,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從自身做起,踐行文明辦網、文明用網、依法管網、依法治網的要求,用實際行動共同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網絡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
既干凈又干事,是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一貫要求,是黨員干部應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眾衡量黨員干部作風的重要標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凈又干事?!毙抡鞒躺?,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既干凈又干事的好作風密切黨同[詳細]
即時反饋與延遲滿足,照見政績觀,折射新理念,要下“繡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工作實績才能經得起實踐檢驗、歷史審視和群眾評判。[詳細]
無論是蒸汽機車取代馬車,還是智能手機淘汰膠片相機,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技術進步是把市場蛋糕做大的“魔法師”,推動就業結構不斷向更高價值領域遷移。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新技術重塑就業市場的客觀規律,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構建覆蓋全面的職業技能提升系統,定能[詳細]
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標明了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前進方向,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優良作風作引領,以嚴明紀律強保障,以反腐懲惡清障礙,推動干部在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前提下大膽干事,一定能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深挖數據經濟價值,克服“信息繭房”局限,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開展體驗式調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辦公室里不易察覺的槽點、痛點、堵點,推動消除治理盲區,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詳細]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倳浬钋榈卣f:“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