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雷海潮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以其在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習近平總書記向2024世界傳統醫藥大會致賀信,強調“加強傳統醫藥互學互鑒,推動傳統醫藥深度融入全球衛生體系,促進傳統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醫藥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為新時代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賀信精神,將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更加主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不斷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堅持中西醫并重,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醫療衛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并重,推動中西醫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西醫并重作為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推動新時代中醫藥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4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超過10萬家,中醫藥衛生人員超過114萬人,年度診療人次近17億人次,92%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有中醫臨床科室,超過4萬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可提供中醫藥服務,絕大多數村衛生室也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基本保障了中醫藥服務的有效供給和公平可及,為維護人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等傳染病防治中,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成為中國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中醫藥治療全方位融入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各個環節,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中醫藥和西醫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是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特色。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特點,與西醫藥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我國綜合醫院的一大突出特點就是并行發揮現代醫藥和中國傳統醫藥的作用,在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中,突出“中西醫并重的融合中心”的功能定位,建強中醫藥科室,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讓人民群眾獲得中醫藥技術的良好保護;在公立綜合醫院加強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規范化建設。以人才為核心加快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確保中醫館“有館有人有服務”,加大群眾身邊的優質中醫藥服務供給。深化中西醫臨床協作,引導支持一批公立醫院建設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開展重大疑難疾病的中西醫協同攻關,建立健全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制度,擴大高質量中西醫協同服務供給。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遵循中醫藥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研究解決制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在編制動態調整和薪酬制度改革中予以適當傾斜,優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和支付政策,落實財政補助政策保障中醫醫院、中醫科室等正常運行,更好體現公益性,為高質量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促進傳承創新,走好新時代傳統醫藥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醫藥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護、傳承精華,也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一系列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的重要改革任務。近年來,中醫藥傳承保護持續深化,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工程穩步實施,編纂出版《中華醫藏》“養生卷”“叢書卷”,發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建設2157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收集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3000余項;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發現新物種196種、新藥用資源100多種。中醫藥科研創新加快推進,建設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等科創平臺,推動中醫藥關鍵科學問題、關鍵技術、療效優勢等研究攻關取得顯著成效。比如,傳統中藥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醫“活血化瘀”思路用于冠心病治療等,大幅提升了相應疾病治療的療效。
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是當前需要大力推進的工作。要在傳承中醫藥文化精華中守正,鼓勵引導中醫藥從業人員向歷史學、向典籍學、向民間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好中醫藥古籍和民間驗方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利用,推進不同流派學習互鑒,加強針灸、按摩、正骨等療效確切的中醫療法梳理推廣。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以臨床實踐為核心,以重大疑難疾病、傳染性疾病以及中醫藥具有優勢的病種作為突破口,建立多學科、跨部門、跨境中醫藥協同創新機制和合作平臺,著力加強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和臨床診療技術創新發展。推動中藥材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中藥生產的數智化,加強推進中醫藥產業化。
實施“新時代神農嘗百草”行動,在豐富中藥品種和治療手段上大力創新,將傳統醫藥資源發現范圍進一步拓展到全球,加強與我國不同氣候、不同地理生態環境的國家和地區間的傳統醫藥合作,按照中醫藥理論,找尋我國沒有或者國外藥效價值更高的藥用植物資源以及治療手段,讓古老的中醫藥在新時代進一步豐富治療手段、不斷發展壯大。充分發揮海外中醫藥中心、援外醫療隊等作用,加強與當地的交流合作互鑒,收集傳統醫藥書籍、傳統知識、特色診療方法等,發掘和學習各國傳統醫藥中低成本、高價值的特色診療、康復、養生等適宜技術,科學研究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與中醫藥治療手段相融合,形成更加開放完備實用的治療手段體系。
堅定文化自信,用好中醫藥這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中醫藥文化頻頻“出圈”,國家衛生健康委創新舉辦的“時令節氣與健康”系列發布會受到廣泛歡迎,每期必講中醫藥預防保健治療知識;《本草中國》《中國中醫藥大會》在央視熱播,中醫藥文化夜市熙攘熱鬧,中藥茶飲以及中醫藥各類非遺受到年輕人喜愛,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八段錦等傳統功法加強鍛煉,使用中醫節氣養生等理念和方法增進自身健康。要大力宣傳中醫藥健康知識,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形成追求健康的良好群眾基礎和社會氛圍,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譜寫中醫藥篇章。
要站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的高度,把弘揚中醫藥文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體推進,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研究,系統闡釋中醫藥文化時代價值,提煉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和精神實質,進行時代化、大眾化、創新性的闡釋,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大力宣傳“天人合一”“養德養生”等中醫藥學蘊含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健康養生理念,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助力提升群眾健康素養。積極發展與中醫藥文化相關聯的創意設計、休閑娛樂、運動健身、藝術服務、健康旅游等特色產業,豐富中醫藥文化優質產品供給。構建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傳承體系和中醫藥話語敘事體系,以中醫藥文化標識和精髓為核心,以名醫名家、經典醫籍、傳世名方、道地藥材、非遺項目等經典元素為支撐,針對不同國別、不同地區、不同受眾等創新中醫藥表達方式,引導中醫藥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構建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強化中醫藥博物館、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文化體驗和服務功能,推動優質中醫藥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直達群眾。推動中醫藥文化積極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拓展中小學教材涵蓋的中醫藥內容,讓青少年自幼播種下中醫藥情結。進一步通過培養各國中醫藥人才、開展中醫藥人文交流活動等,提升國際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參與。
推進開放發展,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的發展與繁榮,需要各國進一步加強衛生健康領域合作,攜手應對全球衛生挑戰,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醫藥始終是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中成藥在“一帶一路”國家注冊超過100種,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超過4.8萬億元。113個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制定頒布119項中醫藥國際標準。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中,“三藥三方”抗疫有效方藥在多個國家注冊使用?!?024世界傳統醫藥大會北京宣言》號召充分發揮傳統醫藥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中的潛力,發起成立全球傳統醫學團體聯盟倡議。要進一步發揮中醫藥交流合作在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積極作用,廣泛匯聚共同發展傳統醫藥的共識,積極推進大會成果落實落地,履行好我們的責任,加快推進中醫藥更高水平開放,更好引領世界傳統醫藥治理和協同發展。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要持續鞏固中國在傳統醫學中的核心地位。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深化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一輪全球傳統醫學戰略,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機制化舉辦世界傳統醫藥大會。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在傳統醫藥立法管理、政策制定、疾病防治、教育培訓、產業發展等領域合作,推動高質量建設中醫藥海外中心,在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國家、非洲國家等開設更多中醫館或培訓機構,在條件成熟的國家探索建設中外友好中醫醫院,實現援外醫療隊中醫人員全覆蓋,提供更多優質中醫藥援外服務。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建設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注冊平臺,支持中醫藥企業走出去,培育一批有跨國競爭力的經營主體和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項目及服務品牌,帶動中藥材貿易、中醫健康產品相關產業全鏈條發展,推動中醫藥健康產品、中醫非藥物療法、藥膳、中醫養生功法等在共建國家的推廣應用,使中醫藥理論、方法、技術和手段更多惠及全世界。
無論是蒸汽機車取代馬車,還是智能手機淘汰膠片相機,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技術進步是把市場蛋糕做大的“魔法師”,推動就業結構不斷向更高價值領域遷移。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新技術重塑就業市場的客觀規律,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構建覆蓋全面的職業技能提升系統,定能[詳細]
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標明了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前進方向,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優良作風作引領,以嚴明紀律強保障,以反腐懲惡清障礙,推動干部在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前提下大膽干事,一定能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深挖數據經濟價值,克服“信息繭房”局限,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開展體驗式調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辦公室里不易察覺的槽點、痛點、堵點,推動消除治理盲區,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詳細]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