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楊建軍
人民性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鮮明品格。人民群眾的意愿訴求與利益關切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躍升與變化。習近平經濟思想鮮明的人民性品格,既體現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上,更體現在順應新時代實踐發展變化、體察人民群眾新期待的要求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體察人民群眾發展新期待的高質量發展內涵
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科學回答經濟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過程中,把這一思想鮮明的人民性品格,應用于順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發展新期待的要求中。一方面,這一思想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群眾的發展訴求更多地表現在由基本解決“有沒有”問題后對解決“好不好”問題的關注上,明確揭示了我國經濟必須實現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以“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的科學定位,從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要求上,進一步突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住房、醫療等民生指標,通過推動有質量、有效率、可持續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高質量發展”必然帶給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內涵,助力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順應人民群眾發展新需求的持續發展理念
習近平經濟思想人民性品格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這一品格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在謀劃布局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重點上,統籌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兼顧效率與公平、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等;在具體推進中,針對收入分配、產業發展、生產安全、公共治理、公共服務、“三農”問題、城鄉一體化、環境保護,以及東部與中西部、城市與農村等具體問題,強調必須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些認識,表明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性品格,構建了外延增長與內涵提高、當下發展與持續發展、發展機會公平與發展結果公平的完美統一,使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利益在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發展尺度與價值尺度的融通中獲得了更為充分的體現。
激發人民群眾發展新動力的創新發展意識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源泉。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重大變化,適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放諸新發展理念之首,以創新驅動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以提升創新能力作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的戰略重點,以國家、行業重大科技研發為引領,高水平研發平臺為支撐,科技創新基金為保障,以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作為構建科技研發創新體系的根本要求,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作為加強企業主導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實現路徑等全新認識,凸顯出創新在激發新時代人民群眾發展新動力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深刻認識;作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戰略部署;提出了營造創新生態,“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的現實任務。這些重要認識與重大要求,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強化以創新驅動、科技賦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了動力支撐,提供了激發與調動人民群眾投身改革發展、為改革發展貢獻聰明才智的內在驅動力。
滿足人民群眾發展新愿景的安全發展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進入新時代,在我國處于從發展中大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階段,由大向強、將強未強的背景下,國家安全面臨的風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復雜,人民群眾對國泰民安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對筑牢推進發展的國家安全屏障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艱巨,這都對安全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尺度的要求。圍繞這些要求,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糧食安全方面,提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在能源安全方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長期戰略,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方面,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在水安全方面,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在國家金融安全方面,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在網絡和信息安全方面,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在生態環境安全方面,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等。這些都是為實現發展和安全的統一、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依靠基礎與主體力量。
拓展人民群眾共建共享共贏發展的新空間
人民群眾在發展中不斷增長的新期待,內蘊著的是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觀察與審視。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性品格,深刻體察廣大群眾對經濟發展由更多關注如何做大做好“蛋糕”向如何分好用好“蛋糕”轉變的深刻變化。一方面,把共享發展要求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通過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突出強調“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以鮮明的“共建共享”謀劃,使人民群眾既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也作為享有發展成果的主體,以共建發展促進成果共享,以成果共享引領共建發展,使廣大群眾能夠在“共建”中各盡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同時,通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行動,不斷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新空間,在與鄰國共謀發展、同世界共享機遇的過程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作者系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無論是蒸汽機車取代馬車,還是智能手機淘汰膠片相機,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技術進步是把市場蛋糕做大的“魔法師”,推動就業結構不斷向更高價值領域遷移。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新技術重塑就業市場的客觀規律,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構建覆蓋全面的職業技能提升系統,定能[詳細]
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標明了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前進方向,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優良作風作引領,以嚴明紀律強保障,以反腐懲惡清障礙,推動干部在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前提下大膽干事,一定能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深挖數據經濟價值,克服“信息繭房”局限,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開展體驗式調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辦公室里不易察覺的槽點、痛點、堵點,推動消除治理盲區,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詳細]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