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范嘉欣
在未來數十年,熟練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為大多數職業的必備技能,并深刻影響就業市場。就業市場變革的本質,從來都是技術演進與人力資本價值重估的雙向奔赴。
新技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就業的“替代效應”。在現代化的汽車工廠里,會操作機械臂的工程師正在取代傳統流水線上的一些崗位;傳統的大型零售商近年來大規模投資直播電商,拒絕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則步履維艱……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往往會導致重復性、標準化的就業崗位被替代,這是我們當前需要直面的挑戰。
然而,作為經濟土壤中的“超級肥料”,新技術既帶來傳統崗位的替代,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直接創造新的崗位需求。現實中,一個人工智能訓練師的誕生,可以孕育數據標注、倫理審查等衍生崗位;每座光伏電站的并網,可以催生更多智能運維工程師崗位……當一些傳統崗位逐漸消失,更多新職業卻如春筍般破土而出,為就業市場繁榮提供新的機遇。
需要理性看待的是,新技術創造的就業機會,并非均勻分布。比如,當前就業市場出現某種程度的“數字鴻溝”,一邊是算法工程師年薪可觀卻招不滿人,一邊是大量傳統行業勞動者面臨技能斷層。這種“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現象,凸顯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其本質是勞動力技能、素質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能否增強產業與就業的協同性,如何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關系到結構性矛盾的有效解決。一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創造更多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和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讓生產擴張帶來的就業“創造效應”大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替代效應”。
另一方面,抓住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的癥結,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產業升級步伐相適應。比如,緊盯市場需求,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搭建多樣化的技能培訓平臺,幫助傳統行業工人更新技能,而不是“拿著算盤應對量子計算機”。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讓創新技術應用與就業優先相互促進,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才有堅實保障。
無論是蒸汽機車取代馬車,還是智能手機淘汰膠片相機,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技術進步是把市場蛋糕做大的“魔法師”,推動就業結構不斷向更高價值領域遷移。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新技術重塑就業市場的客觀規律,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構建覆蓋全面的職業技能提升系統,定能為就業長期穩定創造良好條件。
(摘編自《江西日報》,原題為《解決“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深挖數據經濟價值,克服“信息繭房”局限,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開展體驗式調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辦公室里不易察覺的槽點、痛點、堵點,推動消除治理盲區,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詳細]
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經濟學實踐,充分展現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文化在時代浪潮中推陳出新,這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不僅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傳承,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青年。關愛青年、禮贊青春,啟迪青年、激揚青春。總書記深情地說:“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